一、今年方管等鋼材“出貨差”卻成為鋼貿商的口頭禪了。
通過同各地客戶的交流,這是與以往相比最直觀的一個變化。
2019年1-3月我國粗鋼產量為23107萬噸,同比增長9.9%,1-3月我國鋼材產量為26907萬噸,同比增長10.8%;再來看一下今年的庫存數據,截止4月18日,五大品種鋼廠庫存合計452.36萬噸,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.1%,五大品種社會庫存合計1334.84萬噸,同比下降11.1%,廠庫、社庫總和同比下降13%。忽略進出口外,從以上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的鋼材表觀消費量同比大增。
為何會出現貿易商口中的“出貨差”?
1、房地產市場降溫,以政府為主導的大型基建項目升溫,此類大型項目鋼廠直發增多,而同時房地產項目減少,導致中間流通環節減少。
2、貿易商之間競爭大,利潤薄,在行情大漲的情況下,貿易商多“惜售”,在行情大跌的情況下,貿易商多“拋售”,在行情平穩的情況下,貿易商多“低價走量”,現在的情況無疑是第三種,即便出貨量多于去年的水平,但在整體盈利不高的情況下,貿易商依然會覺得“出貨差”。
3、部分區域用方管、矩形管等鋼需求或已出現實質性下滑。如華北、東北及華東少部分城市。
二、概念炒作降溫 鋼價振幅大幅收窄
盤點以往兩年鋼市炒作概念,不外乎“去產能,去除地條鋼”、“環保限產”、“鋼廠高爐爆炸”、“雄安新區”、“中美貿易摩擦”等,而這些概念經過多輪炒作后,現在真實的情況是鋼材產量不降反增、中美貿易摩擦緩和,而雄安新區則要打造成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新城,可以看出以上概念在目前而言對鋼材供需基本面影響甚微,而近期山東、河北、山西等鋼材主產區環保限產持續施壓,鋼價卻巋然不動便是最直接的證明。筆者認為,除主產區價格風向標作用減弱外,市場疲于對這些概念的炒作是不可忽視的原因。
缺少了炒作的概念,對鋼市的影響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價格。普鋼絕對價格指數顯示,2017年全年鋼價指數上下振幅為1376.95,2018年振幅為711.63,而今年截止到4月19日,今年年內鋼價指數上下振幅僅為302.2,振幅大幅收窄。同時也可以發現,前兩年價格漲跌多以50為基準調整,現在價格漲跌則多以20、30幅度調整,在缺乏新的炒作概念的情況下,這可能將成為鋼市的新常態,如此的話,則有人歡喜有人憂,對于鋼廠而言,穩定盈利不亦樂乎,而對于貿易商而言,只能說后市機會有限、操作空間有限。
三、區域差異大 城市未來發展潛力決定用鋼需求潛力
一是今年國內方管矩形管鋼材表觀消費量大幅增長,二是部分區域用鋼需求出現實質性下滑,兩者看似矛盾,但用鋼增長率區域差異大也是實際存在的。
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關于22省份2019年40萬億重點項目投資計劃的報導,從公布的省份來看,其中廣東(59300萬億)、四川(46000萬億)、貴州(44466萬億)排前三,三省投資總額約15萬億,占了總額近4成,而公布出來靠后的省份為寧夏、海南、黑龍江、山東等,投資總額均在5000-6000億左右,從投資額上看,各省區的差異顯而易見,而投資額也是用鋼量可用鋼增長潛力的另一種體現。
從近些年可以看出,政府的政策開始逐步向西偏移,綜合各區域城市化率和經濟體量,筆者認為,從用鋼潛力上看,城市用鋼潛力最大的是西南區域,其次是華中和西北區域,此后幾年用鋼量或將保持較高增速;從用鋼體量上看,華東、華南區域最大,而作為方管、矩形管等鋼鐵主產區的華北、東北區域,用鋼量及增長潛力或將后勁不足,但整體而言,國內用鋼總量近幾年不會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,且仍有較大可能繼續保持增長。
以上資料網絡收集,僅供參考!
|